【学术】我国航天国际标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学术】我国航天国际标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10-12 郑义兵 等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航天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从大量引进国外标准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创新,中国航天标准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面对着标准引进来、走出去和互认的现实需求,提出了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国际标准群或标准体系、抢占产业化市场国际标准制高点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力争使航天标准成为航天产品走出去的“通行证”。

关键词:国家标准  标准制定组织  著作权法

 

1引言

 

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诞生。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仿制成功。 1960年6月17日,发布了第一部中国航天标准《图样管理制度》。2009年,中国发布了第一项国际航天标准ISO 15862-2009《SC/LV Flight Environments Telemetry Data Processing》(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从第一部中国航天标准发布到第一部中国航天国际标准发布,中国航天历经艰难,探索了一条中国航天标准的国际化之路。

 

当前,我国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正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给予高度重视[1]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2] 。随着以ISO、IEC和ITU为代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逐渐发出了“中国声音”,国际标准化工作正不断向高端迈进。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的要求,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2 中国航天国际标准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标准化工作与中国航天产品的发展一路随行,成为贯彻型号研制总路线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成为中国航天开展各项研制工作所必须遵守的技术依据。

 

2.1 中国航天标准“引进、消化”阶段

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之初翻译的大约800多本、400多万字的苏联技术标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管理以及工作标准,这些资料对中国航天型号的仿制工作给予了极大地帮助,确保了“东风一号” 仿制的顺利进行。转入自行设计“东风二号”后,中国航天在采用苏联技术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实施技术标准中国化,这期间制定了一些标准,其中通用标准58项,通用零部件标准100多项,大大地推动了技术标准中国化的进程。

 

2.2 中国航天标准“吸收、再创新”阶段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航天通过吸收外部标准先进成果,取得了大量标准化技术成果,制定了4000多项的国军标、航天行业标准和几万项院(厂所)级企业标准,在实施标准战略的过程中,既充分利用了国外标准和国内标准等现有资源,又适应了中国航天“一级经营、两级管理”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专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大减少了重复交叉,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从我国航天技术逐步迈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至今,我国航天发射的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中国航天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航天标准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国航天标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途径。掌握并灵活运用国际、国外航天标准,并以此作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范和技术语言,构建起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术基础;同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向国际,成为国际航天标准的制定者,体现中国航天的软实力[3] 

 

中国航天的第一项国际标准于199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航天系统及其应用分技术委员会提交了《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标准立项申请,2000年得到批准。此项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历时近9年,历尽波折,几易其稿,不断完善,最终获得全体成员国航天界的认可并全票通过。该标准统一和规范了星箭技术协调中飞行环境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成为国际航天商业发射中双方共同遵守的准则[4] 。2013年2月21日, ISO 15862-2009荣获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中国航天国际标准化工作逐步呈现出了适应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态势,从历时9年完成一项国际标准到如今的1-2年就能发布一项国际标准,在中国航天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中主动布局,有效地引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3 中国航天国际标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航天标准围绕“引进来”、“走出去”和 “互认”三个方面,按照“边研究、边应用、边实践、 边总结”的思路,完成了标准国际化工作的系统策划,并行开展了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探索、国际标准主导制定及国际标准同步跟踪研究等工作。

 

3.1 国外先进标准“引进来”

围绕中国航天事业关注的专业技术领域,对国际先进标准进行持续地跟踪研究;针对控制技术、推进技术等重点领域,在对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航天的实际情况,在型号产品的研制中加以应用。

 

3.2 国内通用标准“走出去”

通过不断地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航天标准开始了重点突破,优势主导的新局面,在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以 ISO 16781《航天系统—控制系统仿真要求》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国际标准,提升了中国航天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以ISO 16679《航天系统-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为代表的在研国际标准项目和《GNC国际标准群》为代表的新培育国际标准项目, 凸显了中国航天国际标准的极大潜力。

 

3.3 国内外标准“互认” 2014年,中国政府从国家层面推动了中外标准的互认,并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标准化合作与标准互认协议的签署。在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带动下,依托委内瑞拉合作卫星项目和中欧宇航元器件合作工作组,中国航天开展了配套标准编制和标准互认研究,为后续国内外标准的互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中国航天国际标准未来发展思考 

 

随着国家“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全面展开,“依法治企”已经被推上了快车道。作为企业来说,标准就是企业的法,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就是用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宪法”。在国家倡导探月工程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将大量地参与到军工科研生产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标准将会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联系纽带,国际标准将会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阵地。

 

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竞争呈现出逐渐激烈的趋势,国际航天标准化工作不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建设国际一流宇航公司,需要我们更加地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4.1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化对中国航天 发展战略的支撑与保护作用

中国航天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之上级主管部门全力支持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力的航天标准体系,打造航天标准品牌,助力航天事业发展,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决心和雄心,中国航天标准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说是处于一个黄金时期,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建设创新技术标准体系。我们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差异性,逐步接纳国际标准,力求按产品的性能来阐述产品的技术标准,加速中国航天技术标准立足国际市场的步伐。同时还要研究和制定为保障中国航天正当目标和适当的保护水平而设置的必要的技术标准门槛,将一些中国航天能够达到而国外同行业企业难以达到的或中国航天特有的技术指标制定成院标,构筑我们自己的质量技术标准,增强我们在航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4.2 提升中国航天标准国际化水平,从单点到体系,培育国际市场竞争新优势

在推进单个标准立项编制的同时,提出了构建航天GNC(制导、导航与控制)国际标准群、同步建设GNC国家标准体系的设想。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力推动GNC国际标准群建设,是中国航天国际标准建设从解决有无、单点推进到主导领域、成块开发的重大转变。国际标准建设必将对增强中国航天国际话语权,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树立形象、奠定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4.3 强化标准化工作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 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中国航天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引领下,重点突破事关我国航天利益的国际标准,通过重点突破,主导制定,重点解决中国航天在高新技术领域、航天应用产业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问题。通过顶层策划,集中力量,重点争取制定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产业化、市场化、直接影响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国际标准。重点突破是中国航天国际标准竞争策略所追求的目标,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 

 

5 展 望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是标准化领域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中国航天在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创建国际一流公司,对标波音、空客等国际一流的航天企业,我们在标准领域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标准领域,挖掘国际标准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国航天提供更大的支撑。 

 

作者信息

郑义兵1汉鹏武1,2曹志杰1任 湘1

 

(1.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郑义兵,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管理。

汉鹏武,在读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

曹志杰,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管理。

任湘,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标准国际化之路[J]. 中国标准 化, 2015(3):14-18.

[2] 肖方. 我国将整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J]. 中国消 防, 2015(6):14-16.

[3]LiFeng. Advance China’s Aerospace Standardization under Guida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J].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2, 55(5):46-53.

[4] 诸一维,李琼. 加快标准建设支撑民用航天产业发展[J]. 中国标准化, 2010(11):14-17.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   |   《中国标准化》2017年第10期